第(2/3)页 “没事,你们就用自己的家乡话呗,老段除外,你丫要是说维吾尔语,没人听懂!” “…我是汉人!” 几个人一边聊着,一边朝着餐厅走了过去。 …… 几个人一进大包厢,好家伙,满登登的十来位,刷地全站起来了。 饶小志是《疯狂的石头》的副导演,也是选角导演,他负责介绍这帮地头蛇:“陈正华,山城市喜剧团的团长。” “任为洲、彭波、王训,都是山城喜剧团的骨干力量!” 简单的介绍之后,张俊生笑着开口:“这次拍摄还要多仰仗各位啊!” “…导演太谦虚了!” 陈正华笑了笑,不置可否… 是这样的,这几年的山城治安不是那么和谐,闻强大佬还没有入狱… 山城的黑道文化是有历史的,当年杜月笙称霸上海滩,但是在山城还是栽了,袍哥当道的时候,军阀都要忌他三分! 袍哥在山城算是历史现象。 解放前山城水路繁忙,从清代初期开始,码头上底层劳动者逐渐形成了袍哥组织,从商业利润中获取利益,并且对抗衙门,进而社会各界各行业人士加入,成为较松散的黑社会组织。 袍哥源于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核心思想是讲义气重情谊。 “袍哥人家,认黄认教,绝不拉稀摆带。” 认黄认教,即守信用讲规矩; 拉稀摆带差不多就是吊儿郎当,不负责任。 袍哥组织随后在巴蜀各地建立分舵,人员在外可先拜码头,随后当地袍哥招待吃住。如果在外受到欺负,亮出袍哥身份,当地其他成员必须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袍哥组织在后期由于战乱和山城解放,立即土崩瓦解,由于核心价值是互助互帮,并无欺负弱者的现象,所以山城评书戏曲中,对袍哥褒多贬少。 事实上,山城城市发展中,文明素养不足,而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袍哥思想的尚武轻文、多粗俗少文雅。 张俊生拍《疯狂的石头》,肯定要多招几个当地人。 否则电影真没法拍! 别的不说,你架好机器正准备拍戏,人家在你剧组隔壁了放一串鞭炮,要知道,电影拍摄都是现场收音的… 你怎么办? 找警察? 呵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