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对了,说一下李安,一堆人说他在家做了六年家庭妇男,然后一举成功! 其实,不是这样,李安的毕业作品《分界线》获得了纽约大学那一届的第一名! 为了拍这份毕业作品,李安靠打工,父母和妻子赞助凑齐了一百多万台币。 他的作品在毕业典礼播放之后立马被各大经纪公司抢着签约,未来的路似乎已经铺好,成为大导演指日可待,这种感受可不是一般毕业生可以体会到的。 你想想,刚刚毕业,作品拿了第一名,被抢着签约的优秀毕业生,心气自然是有些高傲的,再加上周围人的吹捧,我猜,李安在这一期间肯定遇到过一些算不上特别好的机会,都被他主动放弃了。 前两年等等还好,可是时光转瞬即逝,磨着磨着就过了6年,再高傲的人锐气也已经磨平了,所谓“捧杀”,不过如此。 他也并不是全职的家庭妇男,只是被媒体无端地夸大了这一成分。带孩子做饭只是他的副业,在这6年间,李安曾多次一出门几个月不回家,去朋友家里,跟朋友一起钻研剧本。 写《推手》时还自费花钱做研究。 其实他一直是有工作的啊! 只是没戏拍就等于没钱拿… 然后,到了1990年,李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 如果当时,没有台湾新闻局的剧本评选,或者机会晚两年到李安面前,也许李安从此就再无出头之日,各种鸡汤也就少了一份素材。 另外李安参加这个比赛本来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拿奖金,根本就没打算能拍成电影。甚至后来台湾新闻局决定投钱给他拍电影,李安还因为投资少而犹豫不决,最后被侯孝贤一句话点醒,才有了“家庭三部曲”。 再然后,他很幸运的遇到了特德·霍普! 一位包办了李安前五部电影的制片人! 也是在他的推荐下,《喜宴》才入围了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创下了拿奖当晚签了3100万美元的版权记录… 《推手》无疑有一个不错的剧本,所要探讨的东西也很有意思。但在很多拍摄过程方面都很不成熟。演员演得也有些怪怪的。 但李安牛的地方在于,他在之后的《喜宴》《饮食男女》中,每一部电影的进步都是巨大的。 到了《理智与情感》,李安与专业的好莱坞团队合作过以后,之后的电影质量更是跨越了一大截。 他在这几年里每一年的进步,可能都超越了之前六年的总和。 很反感每次每次李安新电影上映媒体就要把他在家六年的故事拿出来炒作一番… 然而,悦华就是这么做的… 总要炒一下嘛! 多励志… 顺便炒作了一下李安少年愚笨,只有这样才能与他未来的成就产生强烈的对比,才有戏剧性。 当然,其实,他年轻时的成绩可以用才华横溢来形容。 因为李安谦虚,内秀,不张扬的性格,使媒体认为他是愚笨之人通过努力成为大师的典范。就像一个学霸谦虚地对你说:“唉!又没考好。”其实他考了95分,在他心目中不到满分都算是没考好。而媒体只听到了这句话就将消息传播出去,根本没有仔细了解背后的原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