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但是出了水可就不一样了。 温度的不同,湿度的变化,都会使得这些吸满水的漆器开始脱水干燥。 如果放任不管的话,都不用半年,可能几天就得开裂和变形了。 作为专业的考古工作者,陈翰肯定不会放任不管的。 对于怎么妥善保存各种出土物,陈翰在学校里早就学的一清二楚,大学实习期间也没少实践过,经验还是很丰富的。 发掘现场也早就准备好了大量的文物保护所需物品。 其实做法很简单。 陈翰走到墓道旁,从一个超大型的泡沫箱里,拿出了一些湿布和湿泡沫塑料,将这两个特别的三鱼耳杯包起来,然后再放入到一个装有些许纯净水的塑料袋内,就算大功告成了。 只要能继续为这些出土漆器保持一个湿度相对较高的环境,不让它们干燥起来,那就不至于会很快就损坏。 当然,如果发掘现场情况比较突然,没有提前准备好湿布,也可以直接随便找个桶,放满水后再将漆器浸入水中,也是一种保存方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效果也还挺好的。 至于之后,自然是将这些漆器送到荆州城内的文物修复机构,让那群天天坐办公室的文物修复人员进行专业的脱水干燥处理咯。 等脱水干燥完毕后,他们会再进行下一步的修复工作。 反正,这些事情都和陈翰这个干田野考古工作的没啥关系了。 它们社科院考古队的人,只管挖,不管修! 在塑料袋上贴上一张手写的【漆器-耳杯-101号】后,陈翰就将这对三鱼耳杯放入了泡沫箱里,也没更多的保护措施了。 出土文物是一种很特别的东西。 它们出土的时候确实很脆弱易碎,需要小心翼翼的对待,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化为乌有。 但是你要说它们脆弱吧,它们被埋在地底数百上千年,历经风吹雨打水淹土埋却都还能保存了下来! 所以,有的时候,文物保护工作就是这么的朴实无华,且简单粗暴。 没有外界想象中的各种高科技设备,也不用什么高档的无氧无菌容器。 只需要给它们创造一个,和埋在土里时差不多的环境就行了。 它们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文物了,有些事情会自己克服的~ 第(3/3)页